刘永坦院士:请叫我刘老师
作者:衣春翔 | 来源:黑龙江日报 | 发布日期:2020/9/10
临近教师节这几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纷纷为老师发送祝福信息,刘永坦院士就收到了不少。这些祝福信息无论长短,都是写给刘老师。实际上,哈工大鲜有学生称刘永坦为刘院士,他们更喜欢叫他刘老师或者坦先生,这也是刘永坦院士最喜欢的称呼。 两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些常人看来的至高荣誉,却不是坦先生最看重的高帽。他最中意的还是那顶名为老师的“帽子”。“叫我老师,老师是我最看中的身份!”他常常这样说。 刘永坦从教的六十年,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六十年,但更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六十年。他一直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同事和学生爱国奉献,是以科研促教的典范。在学生们心中,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一闯。 在科研攻关的日子里 坦先生坚持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锻炼学生 说到刘永坦院士,就一定要提“雷达站”,他带领团队师生在威海荒芜的海岸边建起的雷达站,成功研制建立了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雷达站也是一个别样的教学中心。新体制雷达涉及信号发射、接收、信息提取等各个环节,每一处他都要求学生必须实现理论技术的创新,在实践中获得检验。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坦先生反对学生选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空”题目,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他的博士研究生们的课题都来自具体科研实践,都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杂波问题就是对海新体制探测领域中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如果解决不好,甚至可能让雷达变成“睁眼瞎”。为了解决它,刘永坦带领师生一起分析杂波的来源、特性,组建若干学习小组,齐头并进、多点出击。一名学生回忆说:“那一个月,日夜交替,一个结论推翻另一个结论,在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连轴转中较真碰硬,使我真正走进了信号的世界。”在研究压力下,团队成员都绷紧了弦儿,开碰头会时讲意见、摆事实、谈思路,有时甚至“吵”起来。坦先生却端坐在那里,面带微笑、细听争论。他认为科学问题,自然是越辩越明晰;问题答案,自然是越争越透彻。 坦先生更是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将科研与学生培养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把国防尖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锤炼团队协作攻关精神和攻坚克难能力。他特别强调要用实际数据验证理论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理论要经得起考验。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站得高,还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学生中涌现出了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技术公司创始人等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有些已经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家养病的日子里 坦先生依然不忘指导学生 从教六十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近300学时。 开始率领团队进军新体制雷达研究之后,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更为繁重的工作,特别是在基地做试验的劳动强度也远非常人可比,常常由于赶不上吃饭而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他几个月难以行走。有一年,刘永坦旧病复发,腰像是断了一样疼,却仍然坚守教学岗位,照常默默地忍住剧痛为学生讲课,旁听青年教师试讲课。直到有一次从课堂上下来,一位研究生发现他脸色苍白,知道老师病痛又突发了,才不顾反对送他回了家。在家养病的日子里,刘永坦又多次让教研室的老师把研究生邀请到自己家里来,和学子一起讨论论文的修改,并给予精心指导。 在哈工大师生眼中,坦先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他有时就住在校园里,遇到慕名而来求合影的学生他也从不拒绝,态度和蔼地配合,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衣着朴素,精神矍铄。 坦先生只要不出差就会定期和学生交流讨论,态度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有一次,他与博士生小组讨论结束后天色已晚,于是便请学生们集体改善伙食。席间,刘永坦会就学业困境与具体问题进行交流,聚餐往往会成为精彩学术讨论的延续。 学习上,坦先生是“火眼金睛”的。他的历届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逃不过坦先生的眼睛。生活中,坦先生又是“明察秋毫”的。他始终关心学生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规律等生活情况,甚至是感情问题也常常倾心交谈。很多学生都说,与刘永坦先生接触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全方位的指导。 坦先生说,“有的人聪明,学什么东西立刻理解,是好事。而有的人或许不够聪明,但只要做事踏实,就可能会走得更远”。 课堂上实验室中 坦先生把爱国作为教学科研的核心 辛勤耕耘六十年的教师生涯,他一直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周围的同事和学生爱国、奉献、刻苦、钻研。 刘永坦始终站在国家立场,从学科特点出发,将培养优秀的国防科技事业急需的领军人才,作为自己报国志向的追求。一边搞科研、一边上讲台…… 刘永坦说:“对祖国的爱,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刘永坦经常跟团队师生说:“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刘永坦经常和学生们说:“是国家的需要,让他找到奋斗的方向。”这些都不是空话,坦先生一直都在践行。今年84岁的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如今依然初心不改、奋斗不止,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雷达的国度中驰骋四方,不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度。 坦先生用一辈子献身国防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把爱国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核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思政课上到了每个学生心灵最深处。坦先生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他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强大的爱国向心力,让坦先生变成了“磁核”,源源不断的把人才吸引到祖国的北疆。张宁教授,从团队组建开始就跟随刘永坦一起攻关;许荣庆教授,从MIT林肯实验室进修回来,加入团队……在这块“磁核”的吸引下,近40年来,刘永坦的报国心、强国梦在不同时期吸引着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黑龙江,来到他的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带领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更为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播撒在龙江大地。
坦先生正在指导学生
刘永坦(左二)与他的师生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