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于蕴淼、杨艳杰:重点关注疫情中后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
作者:于蕴淼、杨艳杰 | 来源:www.hrosa.org | 发布日期:2020/2/15
本文作者:于蕴淼、杨艳杰 于蕴淼:黑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医学心理学博士 杨艳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卫卫生学院院长、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员
2020年开篇的主题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人们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惊奇、恐惧,到后来的接受、警惕,这期中有悲哀、有愤怒、有惧怕、有惶恐,却唯独缺少了快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人们对客观刺激的体验,带有主观色彩及人格特质。同样的,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疫情当中,相信每个人都在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去对抗负性情绪,去追寻我们的快乐。在这个抗击疫情的最关键阶段,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健康保护,我们从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性质谈一谈。 疫情当下,对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干预的意义是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更是群体层面、社会层面的普遍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说,人的任一时期心理状态发展都与前一阶段发展相关联;广义上说,疫情期间,人们的经历经验对其人生不同阶段发展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狭义而言,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对于下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导向、乃至抗疫斗争的发展都是具有干预性和影响性的。 群体层面而言,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某一群体对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其他群体具有个别性,在进行指导干预时应注意区分。 个人层面的话就不言而喻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气质和思维方式,面对疫情的反应也不径相同。个体要多关注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外界信息的刺激同时保持敏感和趋同性,在这里不做单独阐述了。 从普遍性来讲,疫情发展的中后期,焦虑和抑郁情绪容易蔓延。相关研究表明,在遭遇重大事件时,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通常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否认(惊讶、怀疑)、转移(愤怒、投射)、关注(积极关注、解决)、合理化、压抑。 以此次疫情为例,人们得心理变化大致为 1.惊讶怀疑疫情事件的发生。 2.愤怒,对不恰当的做法和人出离气愤。 3.关注疫情的发展,一般怀有积极心态,认为疫情会得到控制和治愈。 4.渐渐失去耐心,失去信心,感到烦躁。 5.接受,社交、积极关注等部分丧失。 我们正处于抗击疫情的最艰难时期,最初的隔离期尚能接受,那么接踵而至的隔离和更加严格的措施对人们心理预期和冲击都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可以说,我们正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过渡期,对于抗击疫情既怀有坚定决心和信心,也在蹉跎的日子当中煎熬身心。人们在此阶段往往会出现以下普遍性心理状态: 1、烦躁、易激惹,焦虑状态,对事物感到不满,愤怒。 2、行为退缩,兴趣降低,易疲劳,对事物缺乏关注。 3、强迫性、依赖性行为增多,为自己和家人设立更多规矩条框,过度敏感。 4、严重者出现认知受损,无法思考,反应迟钝,极度自卑,悲观主义。 面对疫情,人类必然斗争到底。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依然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消除。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和所处成长阶段不同,进行干预时应给出不同的指导和关注。 1.学龄期儿童 更加关注“目标”。 这里我们泛指6-12岁的孩子,正是小学初中阶段,天性爱好依然是主导行为的主要方向,网传的“熊孩子”就是他们了。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天性与后天习得之间的矛盾,疫情一来,平时释放的渠道被封闭,家成了他们唯一的游乐和宣泄场所,这期间的孩子应以行为引导为主,家长的引导十分重要,应注重学习目标和游乐目标的交错建立,利用封闭的这一时间段,确定正确科学的习得目标,可以为孩子养成很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贴士:明确建立学习目标、养成生活习惯,与游乐玩耍形成科学奖惩体制,疫情结束,”熊孩子”变身“国宝熊猫”。 2.青春期少年 更多关注“忠于自我”。 这里我们界定为12-18岁青少年。正是学业最为繁重、身心发展最为迅速、人格气质养成最为关键的培养阶段。青春期是矛盾,自我与自我的执拗较劲,既骄傲、又自卑,既坚强、又脆弱。面对青春期少年,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应主要以思维模式的养成引导为主。家长可借疫情的关注度和孩子多交流并互换思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思想趋势,引导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 贴士:可采用家庭成员间热门话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的思维模式养成,注意不要强加干预。 3.青中年期成人 更多关注“压力释放”。 主要指18—65岁之间成人。这部分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涵盖各行各业,所承受各方面因素的压力最大。疫情期间,这类成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放平心态、降低欲望、摒弃目标,即”存在即合理”的佛系思维模式。成年期成人的思维模式不是单一的,面对不同环境场景会自行变换思维方式和应对模式。疫情之下,成年人多彩多姿多变的生活场景被迫切换成单一的情景剧,最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这期间,成年人应多关注内向性的自我感觉和调整,更注重培养强化自己淡然宁静的心境,学会“放下”。 贴士:成年人不缺少娱乐、发泄和交流渠道,与其游戏打成王者,不如多注重平时没有时间关注的事情。具体的、细节性的、费工夫的细致活,都是修身养性思考人生的好办法。 4.老年期成人 更多关注“关怀”。 泛指65岁以上成年人。随着时光流逝,此类人群最多的体验是丧失,负性情绪始终在对抗正向情绪。在对抗中,此类人群事实上是具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的,此类人群在疫情期间相对而言适应性是好一些的,更多的应当关注身体健康,避免因疫情产生敏感恐惧而降低抵抗力,适当锻炼,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迎接胜利的到来。 贴士: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关怀自己就是关怀家人,守护自己就是为国做贡献。 冬天或许漫长,春天或许很晚,但我们终将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党和国家针对疫情临危不惧,采取联防联控政策,以最广大民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全面统筹、指导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等通知,要求相关机构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长期隔离状态下居民的心理健康离不开信息源的正面引导,公众的信任是建立在透明而全面的沟通之上的。心理健康指导干预,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还要及时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客观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即要保证公共卫生健康,又要防控风险、解决问题。 特殊时期,我们要始终坚定信念,保持希望,让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内向驱动力,韬光养晦,抛去糟粕,在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
|